当前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军工专家首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原标题:军工专家首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军工专家首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军工专家首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商报图形 吴静 制

军工专家首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昨日,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向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哲敏(右)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左)颁奖。 新华社 图

军工专家首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昨日,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大会。新华社 图

军工专家首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中国自主研制的空警2000预警机

三大亮点获奖项目

民生科技“唱主角”

2012年度国家科技奖励获奖项目中,关乎民生的科技成果占多数,其中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中农业领域项目获奖21项。科技进步奖环保领域授奖的4个项目中,涉及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的有3项。

企业逐渐成

自主创新主体

今年国家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占66%。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相互支撑、系统创新、产学研用互动的格局不断加强。

中青年、

“海归”人才挑创新大梁

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项目完成人平均年龄47岁,在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完成人中,35岁以下的约占10.8%,36岁至55岁约占75.5%,56岁以上约占13.6%,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比例达44.2%。在自然科学奖第一完成人中,海外归国人员比例达到56.1%。

据新华社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1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习近平、温家宝、李克强、刘云山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习近平主持大会。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宣读奖励决定。

上午10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宣布大会开始。国家主席胡锦涛向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哲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小谟颁发奖励证书。随后,胡锦涛、习近平等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这也是首次将大奖授给军工专家。

习近平在主持大会时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隆重奖励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作出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亲切关怀。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获奖者为榜样,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创新成果。

习近平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温家宝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把科研的重点放在产业发展前沿,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结合,下大力气攻克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争取在高技术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上取得重大突破。要瞄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前沿先导技术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泉。要努力营造各类创新主体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形成崇尚科学、遵循规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330个项目和7位科技专家。

人物

给力中国:师从两“钱”攻关武器

淡泊名利:为500万咋花“发愁”

爆炸力学奠基人郑哲敏:

给力中国:师从两“钱”攻关武器

淡泊名利:为500万咋花“发愁”

“爆炸”,这个听起来威力无边的词,让人很难与这位笑容可掬的88岁老人联系在一起。他就是著名力学家、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郑哲敏院士。

师从两“钱” 给力中国爆炸力学

1943年,郑哲敏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次年转入机械系。1946年,抗战胜利后,郑哲敏所在的工学院回到北京清华园。同年,钱伟长从美国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在他的课上,大四的郑哲敏首次接触到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近代力学理论。1947年毕业后,郑哲敏留在清华大学做钱伟长教授的助教。

1948年4月,在钱伟长等人推荐下,郑哲敏获准入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并于一年后成为钱学森的博士研究生。1955年回国后,参加了钱学森创建的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工作。

郑哲敏在爆炸力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包括:一是提出流体弹塑性体模型;二是建立爆炸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为武器设计与武器效应评估提供崭新的力学基础;三是开辟爆炸成形、爆炸筑堤等关键技术领域,并发展水下爆炸及其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理论,解决了重大工程建设核心难题。

责任担当 做国家需要的事情

做国家需要的事情——这是郑哲敏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毕业回国前,导师钱学森对他的叮嘱,也成为他人生的主线。

如今获了奖,郑哲敏仍思维敏捷、耕耘不辍的科学家觉得“心情很复杂”,他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科研人员,获得这个奖,感到很惶恐,有荣誉就有责任,我这么大年纪还能为国家尽多少力,总觉得好像欠了什么完不成。”

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郑老回忆了自己的科研人生的遗憾。一是就做了这么几项工作,“没能做更多的事”。另外一个就是有点胆怯,使“该抓的一些机会溜走了”。

工作宗旨 雪中送炭爬坡出汗

如今,88岁的郑老近年来依然工作在科研一线,除了继续学科领域内的研究外,还关注能源战略安全等重大问题,当国家重大工程遇到挫折时,郑老也会挺身而出。“他从来都是以国家重大的、急迫的需求为选题方向,做‘雪中送炭’‘爬坡出汗’的工作。”他的学生白以龙院士说。

在郑老的观念中,科研人员是不会发财的,能有个“体面的生活”就满足了。“现在的年轻人确实压力比较大。”不过,他倒不主张用物质奖励去刺激他们,“吊他们的胃口”。“这会把人搞得非常‘烦躁’,一天到晚操心。就像无头苍蝇似的,不能想大事,不能想远的事。”在郑老看来,这种状态实在是“太苦”了。

长寿秘诀 心理健康淡泊名利

年届九旬的郑先生现在每天时间安排很紧凑。“我起床后自己洗衣服、晾衣服,把做家务当做锻炼,上午到力学所上班半天,下午在家上网至少两个小时,天气好就出去散散步。”

总结自己长寿的“秘诀”,他说:“主要是多走路,不大吃大喝,睡觉基本正常,看病‘勤快’。”与他相处40多年的同事陈维波认为,郑先生长寿的最大秘诀是“心理健康”,心无旁骛,从不在乎名利。

当记者问起500万奖金怎么花时,郑老有些“发愁”且语气略带调皮地说:“是啊,这些钱怎么用啊?”好似一名孩童,在收到一笔不小的压岁钱后,既兴奋,又纠结。

解读

22名获奖者平均年龄82岁

2012年是国家最高科技奖产生以来的第13个年头,除了2004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空缺及2002年和2006年有一位院士获奖外,其余年份都有两位院士获此殊荣。

记者整理这22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的资料发现,13年来,中国首次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军工装备专家——爆炸力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郑哲敏、“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军控研究中心主任滕建群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国家将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军工装备专家,是国力增强和国防力量不断强大的一个体现,也表现了国家对于国防科技建设的重视。

记者统计发现,从获奖时的年龄来看,自2000年创立“国家最高科技奖”至今,22位获奖人中,得奖时年龄超过80岁的有16人,70~80岁之间的5人,低于70岁的仅1人。年龄最大的是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和2011年获奖的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谢家麟,获奖时都是91岁,最小的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王选,时年64岁。

在22位已经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院士中,江苏籍最多,为4名。其次,出生地比较集中的是辽宁,共有3名院士。

如果以经济区域划分,1/4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出生地为长三角地区。而这恰恰与我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分布有着惊人的相似:1955~2011年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区分布在全国29个省区,其中长三角地区最“盛产”两院院士,堪称“院士摇篮”。据法制晚报

重庆情况

肿瘤治疗取得新成果

重庆再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商报记者 杨圣泉

重庆商报讯 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昨日在京召开,我市共有6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获奖成果取得重要突破。

据市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在农业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西南大学周常勇主持完成的《柑桔良种无病毒三级繁育体系构建与应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直辖以来,首次由我市单位主持完成农业科学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该成果使苗木在圃时间由3年缩短至1.5年,投产和丰产期提早2~3年,被农业部确定为主推技术。该体系技术在检测效率、育苗质量、保障机制、推广模式等方面有革新性进步,繁推速度具有三级放大效应,在全国快速形成1.14亿株的无病苗年繁育能力,保障了我国柑桔大发展安全用苗需求和产业安全。成果全国覆盖率85%,累计新增产值77.8亿元。该成果对水果行业科技水平整体提升产生了重要推动和示范带动作用。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卞修武领衔完成的《肿瘤血管生成机制及其在抗血管生成治疗中的作用》是我市继200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时隔6年再次获得一等奖。

该成果在国家和市级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支持下,以胶质瘤和肝癌为主要研究材料,围绕肿瘤血管生成机制及其应用开展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相关成果在美、英等国18个实验室和复旦大学等38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显著提升了我国肿瘤血管生成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有力推动了肿瘤病理学及相关学科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能文:大学时代任京剧团团长

能武:创造世界预警机9个第一

“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

能文:大学时代任京剧团团长

能武:创造世界预警机9个第一

200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米秒不差飞过天安门广场。看台上的王小谟流泪了,这是预警机研制以来,人们第一次看到王小谟流泪。

2013年1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当王小谟接过把获奖证书时,台下掌声雷动。人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达对共和国“预警机之父”的崇高敬意。

主动请缨 自主研制预警机

拥有预警机是中国几代人的期望。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就曾经启动预警机的研制,但终因当时国力有限和技术基础薄弱,未能成功。上世纪80年代,王小谟主动策划,与十几位老专家深入酝酿,希望自主研制预警机。

自主研制预警机谈何容易?虽然面对各方的质疑,但王小谟开启了漫漫研制航程。当外方迫于国际压力单方面中止合同时,他部署安排的国内同步研制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做出了预警机样机。

这数年中,中国自主研制成功空警2000、空警200两型预警机,创造出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9个第一,突破100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30项,在众多关键技术指标上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预警机主流机型,美国智库评价比美E-3C和E-2C预警机整整领先一代。

关键时期 遇车祸还患淋巴癌

作为我国预警机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50年来,王小谟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主持研制出多部世界先进的地面雷达,并引领我国实现了从地面雷达向空中预警指挥机的飞越,为推动我国国土防空网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年近七旬的王小谟在研制预警机的过程中曾在零上40℃和零下30℃的机舱熬过数月。在预警机研制的关键时期,他遭遇车祸,腿骨严重骨折。雪上加霜的是,王小谟又被诊断出患有淋巴癌。所有人都焦虑了,然而,病床上的王小谟却镇静从容,一边输液一边和设计师探讨交流研制问题,病情稍有好转,他又像往常一样出现在试验现场。当压力与病魔同时来临,王小谟让人们看到了平静与坚定的力量。

多彩人生 精彩“票友”生活

枯燥严谨的工作之外,王小谟常常去游泳、登山,并把游泳、登山作为锻炼身体的好方式,作为放松心情、调剂精神的手段。大学时,他就是校京剧团团长、也是摩托队成员。多年的沉淀与积累,他的京腔京韵唱得悠扬婉转,胡琴拉得如泣如诉。一曲《苏三起解》《杨门女将》,曲牌正宗、演奏老到。

500万元奖金怎么花?王小谟表示,个人奖金部分,一定要与预警机研制团队共享,另外部分他希望中国电科及自己曾经工作过的两个研究所能提供一些赞助,设立一个专项奖励基金,以激励和延揽雷达技术、预警机事业优秀人才,推动中国未来雷达、预警机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据新华社、法制晚报

军工专家首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