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銀河系外恆星運動參數首次測得
每日科學網日前報道稱,通過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哈勃望遠鏡與歐洲空間局(ESA)的蓋亞望遠鏡“聯手”,人類得以首次測量到銀河系外星系中的恆星運動參數。相關論文發表在27日出版的《自然·天文學》雜志上。
時至今日,通過測量由多普勒效應引起的紅移,天文學家已能掌握一些朝向或遠離我們的恆星運動。但是,測量宇宙中的“自然運動”則困難得多,因為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經年歷久地精確測量恆星的位置,而其涉及巨大的天文距離。這就意味著從地球角度看,我們銀河系中的許多恆星在天空中幾乎是“紋絲不動”的,更不用說銀河系外的恆星了,其運動看上去隻會更小、更少,觀測難度也前所未有地高。
因此,歐洲天文學家決定動用NASA與歐空局兩大王牌望遠鏡。其中著名的哈勃望遠鏡憑借強大的觀測實力,曾看到大爆炸后形成的宇宙早期原始星系光芒﹔而蓋亞太空望遠鏡盡管2013年才發射升空,卻是人類史上最強、最昂貴的空間望遠鏡之一。在此之前,蓋亞一直在負責觀測銀河系中約10億顆繁星的位置和運動,並繪制了迄今最精確的銀河系三維地圖,幫助解答有關銀河系起源和演化的問題。
結合兩架望遠鏡的數據,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天文學家們此次終於測量到了玉夫座星系15顆恆星的運動方向等參數。玉夫座星系是最靠近我們銀河系的星系團之一,其目前還有著密集的恆星形成。
團隊成員表示,他們確定了恆星是如何在這個星系中移動的。這種運動主要取決於星系周圍的暗物質暈,這也是各向異性參數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為其可以描述星系中暗物質的分布,而暗物質分布又取決於暗物質本身性質。結合兩大望遠鏡數據集,現已可以測量銀河系外恆星的自行運動,這些測量值“非常驚人”,有助改善此前描述暗物質在星系中分布的模型。(記者張夢然)
(責編:左瑞、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