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傅文婧7月16日报道;提起梵高,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提起脱口秀,很多人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充满犀利“吐槽”和层出不穷的笑点。假如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又是一种什么情景呢?7月15日晚,艺术脱口秀创始人罗依尔在人民大舞台说了一场关于梵高绘画艺术的脱口秀,整整90分钟里,带领观众换一个角度看梵高,解读他的人生和对后世的启迪,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场秀还把人“看哭了”。
艺术史乍一看“门槛”很高,但近年来随着上海观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日益强烈,观众对于艺术大家的作品也是如数家珍。莫奈、草间弥生……这些在艺术界大名鼎鼎的人物,每逢开展都能引来排队“打卡”的热潮。但是光看展览似乎还不能满足观众需求,他们渴望更加多样化的艺术体验方式,而艺术脱口秀的出现为读懂艺术、看懂艺术提供了一种更有活力、更加欢乐的形式。
在这场名为“治愈梵高,告别孤独”的脱口秀表演中,罗依尔将梵高的生平故事从他年少尚未拿起画笔开始,一直时讲到他最终离世,并且在尾声播放了一段梵高“穿越”现代的电影选段。罗依尔曾在法国留学三年,专攻西方艺术史。为了准备这场“梵高秀”,他通读了梵高和他的弟弟提奥的全部通信,一共800多封。在熟读了全部信件后,罗依尔提炼出了他对梵高的解读。
有别于大众印象里,梵高只是一个“疯子”的刻板看法,真实的梵高在信件中多次表达出他害怕孤独,对爱充满渴望,周围人对他的不理解也令他感到困惑,他也同样离不开兄弟间的紧密关系,以及他生前十分缺乏的“认同感”。梵高的感情隐藏在书信手稿中,他的热情、彷徨和挣扎伴着细小而琐碎的家常,让梵高显得无比亲近。很多人都知道,梵高生前几乎没有卖掉什么画作,但梵高的作品中充满了他自己的情感表达和最真实的追求。
以一幅看起来“人物丑陋,透视也很古怪”的名作《吃土豆的人》为例,梵高的这幅作品乍一看画的都是面容古怪的农民,拿土豆的手也很沧桑,和同一时期反映农民形象的其他“唯美风”画作都截然不同。梵高说,这就是他所要表现的内容,看起来粗糙不堪的手,正是农民在土地上辛勤耕耘换取来之不易的食物的象征,这是最真实的农民形象,也是梵高走到野外,接触到农民生活后所展现的艺术表达——而真实的力量永远打动人心。
梵高与弟弟提奥的书信
梵高在感情生活上经历过几次挫折,他和另一位著名画家高更的友谊也同样令人唏嘘。正是在和高更因为艺术观念不同“闹翻”之后,梵高割下了自己的一部分耳朵。由于梵高患有癫痫症和忧郁症,他曾经在精神病院里生活了一年多,也正是在那段时期,他创作出了《星月夜》等举世闻名的杰作。但就在他被认为病愈出院之后,仅仅过了两个多月,梵高就突然中枪身亡,去世时年仅37岁。
梵高一生中仅油画作品就有800多张,但生前几乎无人问津,然而梵高对艺术史的影响力却堪称史无前例。对此罗依尔认为,尽管梵高的生活始终坎坷,精神状况也并不稳定,性格脆弱害怕孤独,但他充满力量的笔触和前无古人的表现力却将后世的艺术水平提升了一个层次.“当你觉得自己的生活太糟糕的时候,想一想梵高,他的人生这么悲惨,还能比他更糟糕吗?”梵高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用画笔画出了自己的痛苦,更在于他能用热情和色彩去展现壮丽的世界。《向日葵》能令观者愉悦,《星月夜》能带来震撼和感动,“可以说,梵高牺牲了自己一人,去治愈了全世界。”
梵高画作《吃土豆的人》
感到孤独并不可耻,梵高因为成长环境、身体状况、情感经历等原因,一生都害怕孤独,但他的画却能够治愈很多人的心灵。对于这一切,梵高自己又怎么说呢?他曾经在一封给弟弟的信中写道:“实际上,我只不过就是一个爱自然、爱学习、爱工作、特别爱人类的人啊。”
在这场“梵高秀”的最后,罗依尔播放了一段梵高“穿越”来到现代的电影片段,他亲眼见到了自己的画作被许许多多观众喜爱,并且他在艺术史的地位也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同。这段影片播放过后,现场不少观众都眼泛泪光,因为经过90分钟的熏陶后,大家对梵高的艺术力量又有了新的认识。
有意思的是,在观看这场艺术脱口秀的观众中,有为数不少的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前来,并且在观看过程中他们能够时刻紧跟表演中的“笑点”和“亮点”。据罗依尔介绍说,他迄今已经举办过500多场不同规模的艺术脱口秀,观众人群早期以白领阶层为主,而现在小学生和“阿姨爷叔”日益成为了“主力军”。脱口秀形式的艺术科普,因为轻松易懂,所以在“一老一小”中的吸引力日渐增长。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罗依尔非常高兴能通过这样的新颖形式,为更多大众带去高雅艺术的魅力,也让更多人能够走近高雅艺术,并从中获得自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