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泉州打造人才“梦想港湾、事业港湾、生活港湾”

  15日,我市召开高层次人才新春座谈会。市领导郑新聪、孔繁军与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高层次人才代表欢聚一堂,共迎佳节,共商人才发展大计。

  座谈会上,在我市工作的各领域专家学者代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如何发挥人才作用,做好人才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认真听取发言后,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新聪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各领域人才长期扎根泉州、全身心融入泉州创新转型大潮表示感谢。他指出,高层次人才为泉州带来新技术、新理念、新经验,带来企业急需、行业领先、辐射全市的综合创新大平台,“乐当伯乐”引才荐才,为泉州经济转型、突围攻坚、动能转换作出了重要贡献。

  郑新聪指出,当前泉州经济转型正处在“博弈过程、胶着状态”,实现市党代会提出的宏伟蓝图重任在肩、压力重重。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泉州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制定精准引才留才政策,打造“梦想港湾、事业港湾、生活港湾”,锻造一支引领现代化泉州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大军,推动泉州创新节奏走得更快、转型突围更早迈出实质性步伐。

  郑新聪表示,泉州一是有雄厚产业基础,可以成为人才“梦想港湾”。传统消费品制造业在“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带动下,与新技术、新材料、新功能等结合的需求量很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龙头项目落地生根,急需大量海内外行业顶尖人才;创业基因深厚,民营企业舍得人才投入,各类人才都能施展拳脚、实现抱负。二是有“多区叠加”优势,可以成为人才“事业港湾”。泉州将用好用足多项试点“帽子”,建立以“用”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新机制,大力推进“十百千”大院大所计划,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创出泉州特色、打造“泉州模式”。三是有改善人才大环境的决心,可以成为人才“生活港湾”。泉州正加速推进新城集聚、古城保护、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等内涵提升,加速扩容教育、医疗、养老等高端资源,建立条块结合、“普惠”“优待”结合的人才超市民待遇,让各类人才安家安心。

  郑新聪强调,泉州将建立人才服务清单和责任清单,简政放权、高效服务,营造优质的社会、工作、生活、制度环境。希望各领域人才一如既往参与泉州改革发展,帮助泉州把人才工作做得更好,动员更多高层次人才了解泉州、选择泉州、留在泉州。

  让泉州成为人才集聚的港湾

  伴随着新春的脚步,泉州“港湾人才计划”拉开了大幕。以人才为引领,加快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步伐,这对求贤若渴的用人主体单位是一大福祉,对向往闽南创业热土的各路英才是一大福音。随着泉州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实施,必能产生强大的磁场效应,集聚更多的“高精尖缺”人才,助力现代化泉州建设。

  筑巢引凤,唯才是举。按照“平台+项目+人才”的模式,我市正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加快建设产业创新高地。积极探索更加灵活的人才评价和举荐制度,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政策,一手抓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一手抓紧缺急需人才的培养。激活人才智库,培育发展新动能。而要让人才政策包精准落地,先决条件就是要扫平各种障碍,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过得好”,让人才有“获得感”。

  ——打破樊篱,降低门槛,方能让人才引得来。用人单位需要有伯乐的眼光,更要有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的气魄;管理部门要有乐于扶掖的襟怀,更要有敢于打破地域、年资、户籍、人事关系等方面的条条框框,为人才进驻开绿灯的勇气。这,需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

  ——水草丰美才能让骏马驻足。要让人才留得住,就应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文化氛围留人。这必须健全更加有力的人才优先发展保障机制,改进“政、产、学、研、用”人才工作协作机制,打造更完备的人才使用和发展平台,创设更加灵活高效的人才管理与流动机制。这,需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

  ——没后忧、有保障,这是过得好的起码条件。让人才少为职称评聘、职务安排、安家落户、子女就学、医疗保健这一系列问题而烦恼,他们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专注于研究开发;少为科研经费不足、设备落后、人手短缺、试验条件欠缺等问题操心,他们的创意构想才能顺利落地。要完善更加便捷周到的人才服务体系,需要社会各方协同配合。这,需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

  ——人才更看重的往往是获得感。这种获得感不仅仅体现在舒心的工作环境、优渥的生活待遇、尊崇的社会地位,还包括知识技术价值的充分体现。在人才与资本、技术对接上,探索新模式,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试行技术入股、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让人才的专利权、著作权得到保障,并获得更大的经济回报。这,需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

  创新是“放”出来的,而不是“管”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与锐意改革、敢为人先、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分不开的。改革创新驱动,不仅锻造了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还使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革新能手得以冒尖涌现。今天,随着供给侧改革向纵深推进,新兴产业扬帆竞发,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我市对各种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需求剧增,更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抓人才工作,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更需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能尽其才则天下兴。在建设新福建征程上高歌猛进的泉州,正筑起招贤黄金台,依托自身雄厚的产业基础,发挥多区叠加优势,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以更大力度引才聚才留才,争取创出泉州特色、打造“泉州模式”,把泉州打造成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实现人生价值的梦想港湾、事业港湾、生活港湾。我们相信,各路英才必能从这座海丝起点城市扬帆起航,驶向实现人生价值与梦想的彼岸。(彭耕耘)

  坚守泉州 奉献泉州

  泉州市高层次人才新春座谈会侧记

  离新春佳节还有十余天,我市人才工作就已经在积聚新力量、踏上新征程。

  在昨日召开的泉州市高层次人才新春座谈会上,二十多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省“百人计划”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人才工作平台专家代表等高层次人才代表齐聚一堂,豪情满怀描绘人才工作新蓝图。

  “我们愿意坚守泉州,奉献泉州,为‘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泉州建设尽微薄之力。”在座谈交流中,不少高层次人才代表如是表示。□记者许雅玲 吴宗宝

  政策先行 揽英才为泉所用

  “2017年是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刚刚闭幕的市两会,我当选为泉州市政协常委。感谢市委、市政府,让我也有参政议政的权利。”我市首位入选国内最高层次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支持项目——国家“千人计划”的曾福泉第一个发言。他说,泉州是座爱才之城,“我的孩子能顺利就学,便得益于人才优惠政策”。

  揽英才为我所用,政府需先挑大梁,怎么做?政策先行。据悉,市委人才办牵头推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协同抓好各领域的人才工作。比如,市人社局作为政府人才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除了配合市委人才办抓好国家、省人才政策的贯彻落实,还负责我市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评选、泉州市高级人才证办理、泉州高层次人才确认等近20项业务。与此同时,开设专门窗口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包括协调解决子女入学、职称评聘、住房保障等“一揽子”优待的综合服务。泉州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只要将申报材料拿到窗口,窗口就会及时跟进、协调办理。

  强劲的政策磁场,为人才创业创新注入“强心剂”,像曾福泉这样的高端人才,近年来纷至沓来、集聚泉州。被认定为福建省“百人计划”创业创新人才、海归博士王华南,同时获评晋江第三类优秀人才,每月享受4000元人才津补贴,可享购房补贴20万元。作为“创客”留在晋江的他,成立的主营新材料研发的公司,开发出的第一款摩擦材料经样本试制后探路市场,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平台搭建 栽好“梧桐”引凤来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人才进得来,如何留得住?针对这个问题,与会代表纷纷畅谈建议。

  “搭好平台很重要。”国家“千人计划”人才、中化泉州石化公司主任研究员刘长坤说,去年底,他和公司另外两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王理、刘健在泉州组建国内石化行业第一家、全省首家“千人计划”专家工作站,便是推动石化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与“千人计划”专家资源实现成功对接的重大举措,将为引进区域化高层次人才,增强石化产业核心竞争力起到积极作用。“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告诉更多人才:泉州有高水平的研究机构!泉州值得你留下来!”

  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所长刘海舟,三年多前来到泉州工作。如今,他的团队中,有多名来自清华、中科院的博士。刘海舟建议,通过装备研究所这个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加强与台湾高层次人才的合作,在纺织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饮料、机械装备、造纸印刷、电子信息等行业研发一批“数控一代”生产示范线。

  坦言难处 盼精准发力来解题

  除了表达感激、畅谈建议,与会代表也真诚坦言难处。

  “对高层次人才换发有效签证能否争取上级开设绿色通道?”福建省“百人计划”人才、福建钧石能源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美籍专家王树林说,自己拿外国护照,每年都要重新签证,程序复杂,造成不便。他希望,对经公安部审核批准的持外国护照入境的海外引进人才,能够协调省里出台相应的政策,为他们换发有效签证开设绿色通道。

  德化恒忆陶瓷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鸿福是陶瓷行业第一个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也是土生土长的泉州人。他表示,泉州在陶瓷领域高端人才稀缺,目前只能通过跟清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上海硅酸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来弥补人才短板。“陶瓷领域相对于泉州其他产业来说比较细小,需要精准扶持。希望能出台一个针对陶瓷领域人才的专项政策!”(记者朱娟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