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10月31日电(记者沈文敏)昨天,是观复博物馆22岁生日。1996年10月30日,41岁的马未都开办博物馆的申请得到政府正式批准,这意味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诞生。
作为创办人,马未都先生为博物馆取名“观复”,源出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观是看,复是反复,马未都希望藉由文物让大家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感受到文物传达给人的精神、故事、思考,还有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当前我国博物馆行业的发展中,私立博物馆的发展运营其实历来无典型案例可寻。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是清末最后一名恩科状元张蹇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以“设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为宗旨的教育类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是为先驱,给当前践行者提供了思路,同样秉持一份家国情怀的初衷是能穿越了历史的共鸣。于是,以“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智慧,观复博物馆摸索出“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的办馆理念。在这一理念下,无论世外桃源般的北京馆,还是作为世界最高博物馆的上海馆,观复博物馆22年的成长中始终明确自己要奉献给游客避免“千馆一面”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
建馆伊始,名为“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选址琉璃厂,展览面积不足400平。在那条喧闹繁荣,装满故事的大街上,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守一室的古雅文物,饮一杯清香热茶”。
2004年,观复博物馆迁址北京朝阳区大山子金南路18号。随着马未都先生在电视、网络等各类文化节目的热播与系列文化书籍的陆续出版,观复博物馆也蜚声遐迩。自此这座地处北京郊区,春夏挂满绿藤,秋冬覆顶白雪的两层红顶小楼成了各地游客慕名前往的世外桃源。
无论公立还是私立,馆藏展品是博物馆的第一要务。去过观复博物馆的游客经常会问其中的工作人员:“哎?你们的藏品怎么都不封在玻璃罩里?”,让人走近文物(非上手触摸),让文物走进人心,感受文物的气息,回味历史的变迁,是观复藏品展陈设计的用心之一 。这种蓦然回首般的参观体验在于2017年上海中心大厦开馆的上海观复博物馆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位于上海地标建筑上海中心37层的观复博物馆设有瓷器馆、东西馆、金器馆、造像馆和临展馆5个展馆,其中金器馆的镜面设计让每个走进的游客都能感到亦真亦幻的视觉奇效,眼观身受黄金自古至今带给人的魅力与魔力。用创办人马未都先生的话描述就是:“你没来不能想象,你来了无法复述”。
22年马不解鞍、踏实前行,观复博物馆展示穿越历史千年的文化,秉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文化育人的志向。随着国家鼓励文博事业发展的红利推出,观复博物馆既感喜悦也存压力。观复博物馆的才华横溢的小姐姐和小哥哥们数年里坚持开办“观复学堂”——“丝路通关密语一带一路系列讲座”、“中国四大发明系列讲座”、“石窟艺术系列讲座”、“我是理财小能手”、“观复猫说爱你”……课堂虽小,知识无疆,大概也因为这份一如既往地的真诚,才使观复有了一群可爱的粉丝——马扎。
藏品展陈、主题策展、观复猫、观复学堂、多种语言的讲解服务是观复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22年发展中奉献给游客的文化体验。
回看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马未都先生和他的团队咀嚼的并非关于成功的喜悦,而是那些白发苍苍伛偻前行来参观的老者面对文物时舒展开的岁月褶皱;外国友人、海外华人带着子女来参观时浮现在眼眸里的惊叹;呀呀学语的孩子面对文化时表现出的好奇与渴望。文化输出,输入人心,这份不分年龄与国籍的参观满足才是回馈给马未都先生与观复团队最大的欣慰。
(责编:邬迪、轩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