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掀起了新一轮的收视热潮,其线下流动录音棚“朗读亭”也在多个城市悄然流行起来。不难发现,如今荧屏上主打文化牌的节目方兴未艾,如《见字如面》《中华诗词大会》等。它们以中华文化特有的柔韧,冲破“娱乐至上”的取向,成了当下的一个文化热点。
有学者指出,“文化不仅仅是某种观念,它同时也是实践,是贯穿着某种观念的实践”。正如《朗读者》《中华诗词大会》等节目,一方面,作为传播载体,它们以现代的方式将悠久的传统文化展现在人们面前,甚至可以说扛起了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帜;另一方面,作为营销主体,它们也成功运用了“痛点营销”,抓住了消费者基本的情感需求,具有了文化符号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读信给听众带来的是对悲欢离合等人生主题的感触和共鸣,触碰到了每个人内心的“最柔软处”。在杭州的“朗读亭”里,并不是每位参与者都能展现出专业高水准,但通过参与者之间互动,不难看出,真正打动人的不是朗读的过程,而是朗读者结合个人独特经历所传达的真切情感。
以《朗读者》为代表的文化类综合栏目无疑是成功的。这些节目的火爆,彰显出中国人对文化的热爱,传递着人们在生命旅途中所凝结起来的共同情感。共同情感是一个民族共同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文化认同的纽带,也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基础,有利于满足观众深层次文化消费需求;同时也是在多元文化价值观下对文化“真善美”价值取向的回归,应当得到培育和保护。
对此,笔者认为,培育和保护我们的共同情感,就是保护我们文化的传承基因。为此,我们应从“一反一正”两方面推进实施:
首先,精神层面的反思。应该认识到,社会流动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加剧,使得个人用越来越多的时间去追求外在的物质,而用越来越少的时间思考人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零件”,个人情感似乎在逐渐丧失。这些外在因素不利于共同情感的形成。对此,笔者认为,在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尽可能地让自己慢下一点,寻找一个比照自身、反省内心、寻找自我的机会,朗读、写信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恰恰为我们提供了情感共鸣的平台。
其次,实践层面的正名。在反思的同时,更关键的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充分挖掘共同情感的文化内涵、时代意义,让现代人认识到朗读、写信等情感寄托方式也可以很时尚、更具吸引力,从而在情感层面提升它们的影响力、感染力,发挥它们的凝聚力、号召力,进而让人们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去感悟、去接纳、去传承我们的共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