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佛山地处三江会流处,明清时代天下“四大聚”之一,清代时已和广州一样,成为岭南区域中心市场,其繁华程度甚至一度超越过广州。康熙年间已有记载:“(佛山)烟火万家,百货骈集,会城百不及一。”更有论者称:“商贾丛集,圜阓殷厚,冲天招牌,较京师尤大。”
当年佛山的繁华,不光在于市场兴旺,更在于人口的流动和聚集,当然这二者也是互为因果的。清代的佛山,不仅是珠三角地区民众向往的富庶之地,甚至也是外省商人南下淘金的根据地。在这个手工业和商业极为发达的市集,客商挟资而来,谋取更大的利润,而平民徒手前来,也能谋到生计,天下熙熙攘攘各得其所。正如乾隆版的《佛山忠义乡志》记载:“佛山地广人稠,五方杂处”、“四方商贾萃于斯,四方之平民亦萃于斯”。
佛山工商业之繁华,一时会馆林立。这些会馆里面,既有行业性的会馆,也有由外省商人建立的地缘性会馆,诸如山陕会馆、楚南会馆、楚北会馆、江西会馆等等。古镇佛山,天下云集,实不为过。南来北往的人们,共同创造了古镇的繁荣。
这些外来的商民,最初被称为侨寓。到了清代前期,佛山人口数量中,侨寓已经过半。道光年间,由顺德迁居佛山的名士梁九图所作的《佛山》诗中提到这种情况:舟车云集此天涯,半是侨居半故家。此时的佛山已经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移民之城。
侨寓和土著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佛山的繁荣,在这个过程中,侨寓也真正地融入了佛山社会。可以说,在佛山这块风水宝地上,侨寓也得到更大的发展,也为佛山作出很大的贡献。佛山历史很多著名的人物,都是当年的侨寓。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的主持编修者吴荣光也是侨寓出身,其祖先明末迁入佛山,其父是盐商,经过几代的发展,吴家已经跻身佛山的名门望族,能够入选“乡饮正宾”。
移民城市的特质奠定了一个城市的胸襟。乾隆版的《佛山忠义乡志》这样记载:“粤地多以望族自豪,新徙者每不安其处,乡独无此浇习,名家巨族与畸零之户、骤迁之客和好无猜,故氏族至繁而门第自别。”这里,佛山已经显示出与别的城市卓然不同的气度,广东的别的地方,还有大族排挤小族,土著排挤移民的情况,唯独佛山人并没有这种小家子气,大族和小户,土著和移民,来自不同阶层和不同地域的人都能够和谐相处,风气醇厚,矛盾冲突少,可谓“君子和而不同”。每个人各安其分,各守其业,虽然是工商业巨镇,但古镇的精神底子,犹如一曲田园牧歌般安详。
直到今天,每一个来到佛山工作的外地人,仍然能体会到佛山这座城市的包容,能在佛山人身上感受到一份平和。大概,这种从容,是在佛山古镇接纳南来北往脚步的几百年时间里锤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