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金晶(民谣唱作人) 一位是美国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音乐教师,一位是国际知名的诗人、小说家、神秘主义学者、畅销书《西藏生死书》的编者,这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弹奏人生:西摩·伯恩斯坦访谈录》一书就为我们展现了这一跨界对话的丰富性与奇妙程度。 这本书的对话双方分别是西摩·伯恩斯坦和安德鲁·哈维,前者专攻钢琴音乐演奏,后者致力于探讨生命的意义与广度,因而这本对话录最为核心的主题,就是探讨音乐与人生的关系。基于这样的内容指向,它就不仅仅只适合音乐相关从业者和古典音乐爱好者阅读,也同样适用于所有热爱艺术、致力于探讨人生意义的读者。 为了写作本书,两位作者整整展开了为期七天的对话,从音乐、友谊、家庭、爱情、教育、信仰、生死观等各个方面,详细交流他们对艺术和人生的感悟,并且都富有发人深省的真知灼见。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伯恩斯坦88岁,哈维则也是63岁高龄。听这样两位早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富于人生阅历和智慧的老者来畅谈艺术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信一定能让众多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开卷有益。 在柏拉图、克尔凯郭尔等先哲眼中,音乐被谴责为一种使人远离现实的潜在诱惑;然而深爱音乐的伯恩斯坦视角却不尽相同,他认为在战争、灾难等恐怖现实面前,音乐能够提供另外一个超越现实生活的彼岸世界,帮助人们去忍受不得不忍受的东西。 跟音乐创造的彼岸世界相对应的,是音乐家对于音乐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虔诚。伯恩斯坦在书中提到,早在他6岁刚开始学钢琴时,有一次偶然间弹奏了舒伯特的《小夜曲》,就被这首乐曲的美妙性感动到哭泣不止。 对音乐的虔诚,让伯恩斯坦在弹奏练习方面也有独特之处,比如他坚决反对通过听任何其他演奏家的录音来练习弹奏音乐。在他看来,直接对乐曲的乐谱进行视读,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弹奏这首乐曲,才是钢琴弹奏的正道。 在伯恩斯坦的世界里,音乐与人生从来就不是两个分割而对立的概念,而是早已融为一体。通过几十年与音乐的相伴,伯恩斯坦变得非常善于独处。在他看来,对于孤独的坚守与热爱,恰恰是能够维护很多神圣友谊的必要基础。通过音乐和艺术,他可以跟很多伟大的音乐家、诗人、画家建立起深度交流的亲密关系。即便这些艺术家已经故去,他仍然可以借助其作品,与之沟通、对话。与他相伴的,除了这些伟大的“故去者”,还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音乐对心灵的净化,让伯恩斯坦对这些小生命,也充满友爱。秉承着这样的人生态度,伯恩斯坦的晚年生活可谓是孤独,但并不孤单。 音乐的世界里当然不只有和平与爱,要想达到很高的音乐演奏水平和境界,同样需要大量重复而枯燥的练习。这样的练习达到极致,就能够形成一种像钢琴家一样思考的境界。伯恩斯坦对这种境界作如是说:“一旦了解了你的乐器,就必须把你的身体与它连起来,这样才能真的使琴键下落,以精确的速度驱动琴槌,那个速度恰恰和你被综合的感情和思想相符。”在伯恩斯坦眼里,这样的境界某种意义上来说,跟舞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制造的每个瞬间都是舞蹈。我们的手指,我们的手腕,我们的胳膊,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腿,在踏板上——我们必须做出舞蹈术要求的正确动作,否则,我们就无法把我们感到的和想到的表达出来。” 读到这里,你愿意跟随访谈者哈维的牵引一起进入伯恩斯坦美妙的艺术世界吗?
音乐,一个彼岸的世界
许金晶
《弹奏人生:西摩·伯恩斯坦访谈录》
西摩·伯恩斯坦/安德鲁·哈维 著
肖聿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