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行业,是汕头实现经济社会双转型的重要战略契机和发展引擎之一,亦是提升汕头软实力的重要支柱产业。汕头具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品牌,这是汕头文化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近年来,各区县在文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都注重挖掘利用本地的文化特色资源,形成了一批独具优势的文化品牌。在当代文化方面,有潮剧、潮乐、英歌舞、陶瓷微书、瓶内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历史文化方面,有侨批档案等华侨历史文化及“南澳ι号”等与海上丝绸之路资源。“南澳i号”明代古沉船遗址作为申遗的代表,全力争取加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段)城市行列。2011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抢救性发掘入选201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深度挖掘汕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促进“文化+”核心创意价值活现
专家视点
汕头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区域特色和专有性特征,价值潜力有待挖掘。
业内专家认为,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手段,多角度深入挖掘文化核心层的创意资源,可以在保护修缮和形象生动流行化方面对历史资源进行价值活现,例如通过现代化的文化创意表现形式(如动漫、手绘地图和游戏等),通过多个行业互相融合,如旅游休闲、办公文具、玩具和服装等进行价值转化,真正实现属于汕头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向外展示和宣传汕头的传统文化品牌。
近年来,汕头非遗保护工作亮点迭现。在完成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汕头市登录文物点746处;在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登录藏品总数18404件(套)。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27处(含1处省水下文物保护区)、市县级177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历史文化名村2个。市政府先后公布四批共43项市级非遗名录,其中13项入选国家级名录、占全省国家级名录项目的14.32%,15项入选省级名录。市文广新局先后评定并公布三批市级非遗传承人94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6人、省级传承人37人,国家级传承人姚璇秋、方展荣获得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全省目前共20名);评定两批市级非遗传承基地23个,其中8个入选省级非遗传承基地、2个入选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2014年,潮阳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拥有英歌舞和剪纸两个“国宝级”文化艺术项目。2015年我市有7个区、镇(街道)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成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并于2015年6月份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保护、传承、弘扬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广东潮剧院潮剧保护传承基地项目建设列入国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获得中央财政支持。
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保单位27处,市级文保单位68处,县级文保单位109处,另有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548处。市以及区(县)博物馆等单位共收藏可移动文物44620多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4199件,馆藏珍贵文物数量在全省各地级市中排第四位。
有王芝文陶瓷微书艺术馆、潮阳耀明书院、太安堂中医药博物馆等一批民办保护传承基地建成投入使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宣传和推介,组织编辑出版《文化汕头系列丛书》,拍摄《潮汕文化》系列电视专题片,并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扩大宣传效应。
文艺创作对外交流硕果累累
“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增益
专家视点
近年来,汕头在文艺创作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而且在对外交流方面也取得不俗成绩,使得潮艺潮剧在对外交流的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媒体的关注,尤其受到了广大海外华人华侨的热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发了许多外国友人对潮汕地区丰富地域文化的关注与喜爱。
有关专家建议,为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除了当地旅游资源和美食资源以外,可以在全民参与度较高的文体活动方面进行突破,如汕头为主题的马拉松和南澳海岛徒步活动等,有助于吸引外来客流体验当地民俗文化,通过活动聚集效应彰显汕头文化中心地位。
据了解,目前全市共有15个民营潮剧团和汕头市合唱团、汕头市爱乐合唱团、汕头市爱乐民乐团、汕头市爱乐交响乐团等多个水平较高的民间艺术团体。通过大力支持潮汕大锣鼓、潮剧和潮汕民间舞蹈等文艺创作与汇演,在传承和发扬潮汕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不俗成绩。近年来,汕头市每年派出的对外文化交流团体均在20批次左右,每年在海外的演出场数达到500多场。广东潮剧院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首批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示范点,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潮剧表演专业被国家文化部等单位确定为首批100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