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第21次是国家公祭》

执著20余载,他让全世界知道了南京大屠杀

执著20余载,他让全世界知道了南京大屠杀

20多年前,朱成山在转业两年后意外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馆长,从此与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结缘。20余年倏忽而逝,昔日青壮年今已鬓角染霜。执著20余载,他把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推向全世界,也让世界知道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结束,已攀上人生事业巅峰的朱成山,其实已经过了60岁法定退休的年龄,但这并不等于他能卸下这副沉重的担子。

朱成山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最初来自爷爷的讲述。而在人生的黄金期与这段历史直接交集,是他连做梦也没想到的。

20年积累,朱成山著作等身,由他独著、编著、主编出版的各类书籍有120多部,打磨出作为纪念馆馆长的厚实学术素养和底气,2004年起他被南京师范大学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只要是与南京大屠杀史实有关的问题,他总能信手拈来,事件、地点、人物、经过、数据、出处等几无差池;纪念馆有3万多件文物,他能讲出大部分文物背后的人和故事,不能不让人感叹。朱成山说:“首次国家公祭仪式结束后,习总书记参观时,省里指名让我陪同讲解。在参观过程中总书记前后考了我68个问题,我都顺利作答了,算是通过了这次大考。”

[详细]

习近平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提了68个问题

习近平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提了68个问题

13日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后,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简称江东门纪念馆),参观《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据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原定45分钟的参观行程,延长到了72分钟,总书记先后提出68个问题。新华社记者专访了全程陪同总书记参观并讲解的朱成山。“总书记是我接待过的提问最多、最专业的‘观众’。”朱成山由衷感叹。

13日上午,国家公祭仪式活动结束后,总书记步入纪念馆参观。11点35分,参观结束后,总书记步入后厅,接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遗属代表。考虑到时间紧张,原本工作人员只安排了幸存者夏淑琴和老兵代表李高山与总书记交流,但总书记与20位幸存者和遗属代表一一握手,逐一交谈,询问他们年龄多大了,当年家属和个人是如何受难的。他对大家说:“现在南京大屠杀受难者、亲历者,还在的就100多人了,你们当年见证了这段重要的历史,这样一段苦难的历史不能忘记啊。”

“我仔细回忆,总书记一共问了我68个问题。”朱成山说,当了22年馆长,给无数国内外政要、专家学者讲解,但习总书记是提问最多、最专业的,显然,总书记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是有长期积累的。朱成山回忆,总书记参观过程中不时驻足,每次都有提问。其中停留时间最长、听取讲解最多、提问最细的集中于“遇难者名单墙”“遗骨坑”“零散屠杀展板”和“日本老兵展板”。

[详细]

“第21次是国家公祭”:夙愿终成 告慰亡灵

“第21次是国家公祭”:夙愿终成 告慰亡灵

“第21次是国家公祭”,是江东门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为新书所起的书名。在这本书中,他回忆了从1994年首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悼念仪式到2014年确立国家公祭日,这20年来的心路历程和各路支持帮助的力量。

对于这段往事,朱成山感慨真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1994年8月,我和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首次访日,正好碰上每年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纪念日,我当时听说8月9日日本国家领导人将到长崎参加原爆公祭。在参观中,我受到了强大的刺激,感到深深的不平,为何中国作为被侵略对象,受到了重大的破坏,同胞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却什么也没有做”。

“从日本回来,我就开始筹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公祭工作,就在当年的12月13日,南京首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悼念仪式举行了。”朱成山说。

2004年冬天,时任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龙带着刚刚从国外回来看望自己的儿子,来到江东门纪念馆参观。“参观结束之后,我和儿子都感受到难以言喻的悲愤和沉重,同时也感到很大的困惑,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年轻人,对这段历史都太不了解,这样一段惨痛的民族之殇,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而当时南京的悼念活动仅是地方性的,规格、规模影响力都大大不够,反差太大。”

在2005年3月全国两会的政协讨论会上,赵龙首次提出了这个提案,立刻受到在场委员的普遍呼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