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泰坦尼克号沉船真相 揭秘档案历史故事

泰坦尼克号沉船真相 揭秘档案历史故事(北京电视台档案节目:泰坦尼克号事实真相)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当你听到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是否意识到今天恰巧是这艘史上最豪华游轮遇难整整一百周年的日子?

  当地时间4月14日,这艘英国客轮的“出生地”北爱尔兰,来自全球各地的成千上万民众聚集在此,以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一事件。

  14日,为纪念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令人震惊的海难,泰坦尼克号的出生地北爱尔兰举行了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在爱尔兰圣公会大教堂为逝去的灵魂演奏安魂曲,在贝尔法斯特水滨码头艺术大厅举行纪念音乐会、放映相关影片等。另一个比较吸引人眼球的纪念活动是重走“泰坦尼克”航线之旅。一艘名为“巴尔莫勒尔号”的客轮搭载着和当年“泰坦尼克”相同数量的乘客,沿着“泰坦尼克”当年的航行路线驶向目的地纽约。这些乘客中有“泰坦尼克号”遇难者的亲属、作家,还有历史学家,而在14日晚11点40分以及15日凌晨2点18分,船上的人员还将举行两个纪念仪式,分别纪念“泰坦尼克”与冰山相撞及沉没的时刻。据悉,8日出发的“巴尔莫勒尔号”号预订将于20日抵达目的地纽约。

  重装上阵的《泰坦尼克号》3D版电影也在本月10日登陆了中国影院。3D版向观众再现了这艘巨轮的立体效果,从外部结构到内部设施,豪华客舱、海上风光、主人公露丝和杰克的激情相遇、还有最后几个小时沉船的惊心动魄的过程和细节……具有穿透力的视听效果,丰满、真实地讲述着这部浪漫爱情故事,观众如痴如醉。

  观众1:关于《泰坦尼克号》的大场面就不用多说了,它在一些细节方面比如说最后当那个老人把海洋之心扔到大西洋海底的时候,那个落水的声音还有项链在水上展开的声音,给人一种永恒的爱情浓缩在项链里,一直纵深到大西洋海底的感觉。

  观众2:我觉得这一部经典的影片现在又转制成3D重新回到了荧幕,那个画面给我的感觉特别具有震撼力,而且那种立体感特别强烈,尤其是它船头那种尖锐给人的感觉比以前的电影感觉好多了。

  影片成为百年后,我们了解这场“世纪海难”最直观、感性的渠道。但真实的情景是否与影片毫无偏差?在生死抉择的两个小时里,那艘被宣称是“复制了凡尔赛宫般豪华”地游轮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仁慈的上帝会擦去他们的眼泪,那里没有死亡,不再有哀伤和哭泣,不再有任何痛苦,他们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穷小子杰克博得贵族小姐露丝的芳心,在短暂的甜蜜之后,冰冷的海水使他们人天相隔,逝者长已矣 生者长相忆。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真的发生在泰坦尼克上吗?湛蓝的“海洋之星”真的被扔回海底陪伴杰克了吗?

  事实上,当年泰坦尼克号上的确上演过一出荡气回肠的生死恋,只不过男女主人公分别是当年已经60岁的高级建筑师爱德华肯特和52岁的离异美女作家海伦。

  1912年4月,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登上了泰坦尼克号,并且在船上一见钟情。影片里面露丝随着杰克走上船头张开双臂翱翔的镜头,成为泰坦尼克号上最经典的一幕。但实际上海伦回忆说,船头对于任何一个乘客都是一个禁区。真实的场景是,在沉船前的最后时刻海伦哭喊着要留在爱德华的身边,但是在爱德华反复劝说下,海轮登上了6号的救生舱。分别的时候海伦交给爱德华一个银制的小酒瓶和一张她母亲的袖珍画像作为定情物,昂贵的海洋之星并不存在。但是93年之后,英国一家拍卖行拍卖这幅画像和饮酒瓶,据说当时的价格达到了1万2千英镑。

  后来海伦拥有自己丰富的后半生,她在一战的时候为意大利的红十字会服务,还去过东南亚、印度、日本、柬埔寨,并且在北京定居了两年,成了一个“北京通”。1949年,90岁的海伦与世长辞,留下了一段让人唏嘘不已的泰坦尼克号之恋。

  “请大家安静,安静,把救生衣穿好,到时候我会……”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里,白发苍苍的老船长庄严宣布“让妇女儿童先上救生艇!”当时船上的人是否真的遵守“妇孺优先”的规则?

  统计的数据表明,乘客中69%的妇女和儿童都活了下来,而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还。由于幸存的女人和孩子远远比男人多,所以在这次海难悲剧之后,英国社会也出现了为这种社会规范而感到欣慰的心理。实际的情况是,泰坦尼克号和别的客轮一样,他们都是将存放救生艇的区域安排在头等舱和二等舱的附近,下水逃生的安排也是头等舱和二等舱优先,而并不是后来盛传的妇女和儿童优先。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二等舱一共有儿童32名,只有1人死亡;三等舱的儿童有75人,死亡有55人。作为社会等级标志的舱位,成了生命的筹码。

  当然,面对生死抉择,也有不少头等舱的富豪贵族展现了真正的绅士风度和骑士精神,走的从容、体面。据历史资料记载,船上唯一的亿万富翁约翰·阿斯德就是安静地坐在甲板上,直到轮船沉没。后来人们在他的遗体口袋中发现了一张2,500美元现金兑现支票,阿斯德没有在最后时刻用金钱做任何交换。

  “仁慈的上帝会擦去他们的眼泪,那里没有死亡……”

  影片另一个场景中,一名大副尽职安排人员登救生艇,却在慌乱中将一名乘客开枪打死,自责的大副饮弹谢罪,很多人看完电影后说,触动他们落泪的情节不是露丝和杰克的诀别,而是这些坚守岗位的船员、最后还为大伙祈祷的神父以及一片慌乱中依然拉奏音乐的乐手。100年后的今天,人们惊叹,那些普通的船务人员面对灭顶之灾,怎能不逃不弃,坚守职责,现实的情况真的如此高尚而感人吗?

  事后统计,900多名船务人员有76%遇难,这个死亡比例超过船上所有船舱的乘客死亡比例,船员比乘客更有条件逃生但是他们却把机会留给了别人。报务员菲利普斯和布莱得坚守到最后一分钟仍然在敲击着键盘,发送着最后的希望,这种责任和纪律被证明是最有力量的气质。

  100年前的今天,泰坦尼克号载着多少人对新世界的向往,最终沉入海底。百年来,人类虽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但对于这场1500人死亡的海难始终难以忘怀。

  在那个年代,泰坦尼克号就像那颗“海洋之心”,折射着人们征服海洋的雄心壮志以及人们对新大陆的向往。而那座冰山也在警醒今天的人们,在快速膨胀的欢娱中要随时保有一份善良、谦逊、谨慎的品格。今时今日,我们能否在悲伤中多一份反思,多一份自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