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期间,由于东北气候恶劣,因此对军需装备的要求更高,而我军在初期后勤能力有限,经常发生因缺衣服、被装而产生的非战斗减员。因此当时我军在东北开始挖掘资源,成立各种军需生产厂。1948年3月,东北全军后勤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召开,决定成立负责军需生产的领导机构——东北军区军需部。军需部下辖六个局,负责管理被装工厂的生产。
1948年8月,东北军区军需部四局把原来的军鞋一厂与军鞋二厂合并,成立军鞋总厂。在军需生产中,军鞋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时至今日,无论是美军还是解放军,还包括军迷,对于军鞋的舒适与否仍然非常关心。因为双脚是战士的主要运动器官,如果军鞋不好,将直接影响战士在战场上的发挥。
红军时期还使用草鞋,这只能在南方地区使用,无法适应东北的气候
然而当时受限于我军的技术能力,军鞋的质量是比较差的,不要说与当时美国的大军靴无法相比,还是停留来落后的布鞋阶段,而且质量也不行。当时工厂生产的圆口布鞋,鞋底是用“格布”铺成的,遇水容易烂,由于不结实,部队行军打仗几天就穿破一双,被战士称为“礼拜鞋”。
总厂成立后,改进了生产制作工艺,制定了布鞋的技术标准。改进后鞋底用布铺,要求一寸纳九针,这样的鞋底很结实,鞋面料是黑色小帆布,有裡有衬。这种鞋战士可以穿2个月,机关有的可以穿1年,很受部队欢迎。虽然和当时军事大国的军鞋军靴无法相比,但已经告别了“礼拜鞋”的“尴尬历史”。
总厂成立后,只生产布军鞋一种产品。按生产工艺组织了10个工房。工房排班编制,一个工房近300人,工房负责人叫管理员。主要工序包括裁剪,铺帮、包帮、铺底、包底、纳底、纳帮、上鞋、烘干、配号、包装。主要工具是缝纫机、针、锤子、鞋楦、夹板。总厂平均日产撒鞋3000双。
现在的很多布鞋,原材料和加工技术,也要远远超过解放战争期间的布撒鞋
1948年9月份总厂接受过一次较大的突击任务。要求在1个月内完成19万双撒鞋的生产任务。当时东北解放沈阳、锦州等战役,正处在关键时刻,这批突击任务就是直接供应前线的。当时总厂提出了“全力支前打胜仗,撒鞋踏遍全中国”的口号,工人们在工厂规定的工作时间外,又自动延长工作时间,每天干十三四个小时的工作,在突击完成任务的生产中,出现了许多模范人物。有位工友叫张家红,大家为他编顺口溜“张家红,张家红,干活把眼都熬红”。工友麻寿山是个大块头,凭他技术好,体力好,一个人干三个人的工作。
当地的人民政府和群众也积极支持军需工厂的生产。由牡丹江市政府、妇联出面组织,家家户户的妇女都参加了支援军鞋生产,总厂每天派出40多人,十几辆大车专门负责运送收发材料。就纳底而言,80%是依靠当地群众来完成的。当时的情景,用当地群众的话说“牡丹江都成了撒鞋城了。”就这样在工厂全体干部、军工的努力下,在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一个月内终于完成了19万双军鞋的生产任务。军鞋直接装上火车,送往前线,工厂召开了庆功会,表彰了立功人员,会后还招待大家一场电影。
现在还有礼拜鞋出现,那就完全是态度问题了
在战争条件下,工人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东北隆冬、大雪封门,有的地方雪很深,拔不出腿,工人们为了按时到厂,就从雪地爬过去,冬天工房很冷,有的工友手背,耳朵都冻的红肿起泡,用雪搓一搓,继续工作。尽管生活很艰苦、工人的工作热情却很高。当时党组织的作用是坚强的,很多党的干部,更是吃住在群众中间,和群众打成一片。尽管1948年底前有规定党组织是不公幵的,但工厂近百名共产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