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就做好这一件事”,他坚持43年在农村办了个图书馆
雨果说:“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座监狱。”农民刘石江认为,图书馆也是一样的——多建一座图书馆,就可以少建一个监狱。
但大城市里要读到书很容易,而在农村,接触书的渠道就少一些。农民们也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农闲时间,大家更愿意聚在一起打牌,70年代的“高材生”刘石江从毕业的那天起,就打定了主意要改变这种状况,他把自己的家改造成了民间图书馆。
1979年恢复高考时,有人喊刘石江一起去,可那时图书馆已成立五年,刘石江离不开。“人啊,有了牵挂,就走不了了。” 刘石江说,“我要是走了,大家精神寄托的地方就没了。” 刘石江放弃了高考,但命运没有放弃对他的考验,他先后从事过木工、养殖户、司机等工作,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图书馆能一直开下去。 “这是一段艰辛的往事。”刘石江说,曾经有人劝过他以这项公益事业进行募捐,他举棋不定,犹豫着不肯走这一步,因为一直以来,对于他办图书馆不盈利这件事,村民们是不太理解的,还有人在背后议论他“肯定有什么目的” 。 无论是面临破产的考验、外人的不理解,刘石江始终没有改变方向,他一生就想做好这一件事。在刘石江的坚守下,他家的农舍,成了填补村民们精神需求的“高地”,很多人在他的影响下从牌桌上聚集到了书墨香中,甚至村里不少大学生都是从他的小小图书馆里“走出”。
如今,年过六旬的刘石江已经从“意气风发”的书生,变成头发花白的老人,他说:“哪一天我走了,就把图书馆捐出来,让它一直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