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把晋中文化产业打造成引领转型的支柱产业

(原标题:把晋中文化产业打造成引领转型的支柱产业)

  晋中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文化改革发展全局,坚持把文化产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作为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重中之重,科学谋划,精心组织,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文化改革和文化产业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五年保持较快增长。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由2011年的287家增加到2015年的1409家;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由2011年的23.7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1.82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比重由2011年的2.66%增长到2015年的3.04%,总量和占比均位居全省第二,仅次于太原。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市潜力最大的战略新兴支柱产业。

  顶层设计,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第一,制定了文化产业工作“立柱架梁”的四个政策性文件。一是根据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省委《关于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制定出台了《晋中市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同时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市级每年3000万元,县级500万元—1000万元。二是制定了《晋中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了领导组及其办公室、财政局、资金使用单位的职责,明确了专项资金使用资助对象、范围及方式,明确了资助申报及审批的有关程序以及监督和绩效考核的有关要求。三是制定了《晋中市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和吸引民间投资的优惠办法(试行)》,在土地、税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便利。四是制定了《晋中市文化产业担保资金实施细则(试行)》。这四个政策性文件为推动晋中市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构建起坚固的制度性梁柱。
  第二,制定了两个发展规划。聘请广州博为咨询集团和深圳雅克规划设计公司编制了《晋中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和《晋中市文化产业创意园概念性发展规划》,确立了“世界晋商文化复兴地、中国休闲养心目的地、山西创意产业新高地”的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以及“两心、四带、十园”的空间布局,勾画出了晋中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蓝图远景,为从宏观上指导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
  第三,探索形成了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四大机制”。一是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组(文化强市建设领导组)及办公室,领导组由市长任组长、宣传部长任常务副组长,政府分管文化与旅游的副市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近40个。二是市级重点项目筛选及资助确定机制。经过不断探索完善,形成了企业申报、县级和市直部门初审推荐、文产办实地考察、组织专家评审、领导组集体研究的决策机制。三是项目推进机制。形成了年初动员安排、平时跟踪督察、年中观摩检查、年终考核验收、年度绩效评价的项目推进管理机制。四是资源整合机制。包括市县联动和部门合力推动两个方面,市县联动主要体现在项目确定上县推市审、资金资助上市县共担、项目管理上市县协作;部门合力推动主要体现在资金扶持、服务指导的同向同力。

  协调配合,形成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合唱”
  一是发挥重大项目对文化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来带动晋中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完善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二是发挥财政资金对文化产业的杠杆撬动作用。在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上,我们严格按照《晋中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执行,采取市县联动的办法,通过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等方式,支持文化企业和重点项目发展。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三是发挥部门合力对文化产业的协同推动作用。注重发挥领导组运行体制下市县两级和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重点推进项目,实行了市县联动的办法加以扶持推进,最大程度地凝聚起多部门联合推进项目的合力。财政、发改、文化、旅游、统计、规管、环保、国土、人民银行等部门分工协作,各负其责,为项目建设提供了优质服务,形成了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合唱”。

  精彩纷呈,文化产业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
  经过几年的努力,晋中市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果,显示出多重效应。一是拉动多方投资。2012-2017年,全市共有211个项目获得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享受扶持资金总计2.2亿元。其中享受中央、省级专项扶持资金0.76亿元,享受市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1.44亿元。共落实银行项目贷款资金53.87亿元。在政府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下,各类企业主体纷纷投资文化产业。据不完全统计,5年晋中市引进外地企业和本地资源型企业转型投资文化产业的共有40多家,带动民营资本投资110多亿元,实现了金融资本、民营资本与文化资源的有效对接,民营资本已成为晋中市文化产业投资的主体力量。二是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催生出《又见平遥》、千朝谷、百草坡、丰润泽等一批新业态项目,培育出玻璃器皿、推光漆器、陈醋、黑陶、刺绣、珠宝等一批特色文化产品和非遗产品,提升了平遥古城、绵山、乔家大院、石膏山、乌金山、榆次老城等一批旅游景区级次,创作推出动画电影《终极大冒险》等一批文艺精品。三是引起多方关注。省深改办、省委宣传部、省社科院对晋中发展文化产业的做法及成效进行了多次调研,将晋中经验在全省推广。2015年10月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晋中现场会成功召开,晋中市文化产业工作获得广泛认可,形成了“晋中路径”。
  晋中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表现出投资大、进度快,业态丰富、融合度高、成效显著、带动性强的特点。一是规模大、进展快。《又见平遥》实景演出、祁县千朝谷、榆社云竹湖开发、平遥石头造纸等项目成为省级转型综改战略性标杆项目。红海玻璃、推光漆器、醋博园等一大批体量大、实力强、特色鲜明的文产项目正在成长壮大。二是业态丰富、融合度高。涌现出了官道巷民俗文化村等一批“文化+旅游”,山西卫星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基地等一批“文化+科技”,百草坡房车营地等一批“文化+休闲”,千朝谷等一批“文化+娱乐”,以及珠宝、油画、动漫等一批极具创意的高附加值文化产业项目,涵盖文化旅游、影视传媒、休闲娱乐、工艺美术等多个领域,产业业态较以往更加丰富多样。三是成效显著、带动性强。一大批重点项目投入运营,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总投资4.7亿元、其中贴息贷款1.2亿元的印象系列《又见平遥》实景演出项目运营5年多来,已成功演出3227场,观演人数突破200万人(次),收入2.89亿元,解决本地演职人员就业400余人,成为全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成功范例;总投资9.9亿元,其中享受贴息贷款1亿元的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已接待游客9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05亿元,安排就业650人,并入选首批国家森林氧吧。享受文产资金贴息和补助的平遥推光漆器、祁县玻璃器皿、榆次金海棠宝玉石画、开发区翔龙黑陶、介休琉璃制品、和顺晋绣等一批特色文化产品销售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3D动画电影《终极大冒险》获中宣部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左权花戏歌舞剧《太行奶娘》被省委宣传部确定为“2015年晋京展演十大优秀新创剧目”之一,并成为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主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推荐剧目,在全国演出80余场;和顺凤台小戏《县长遛牛》获文化部第16届“群星奖”,儿童剧《好女丫丫》获中国滨州小戏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电视剧《风雪太行》等7部文艺作品获省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大禹治水》和太谷秧歌剧《孟母三迁》荣获第14届山西省“杏花奖”优秀剧目奖,《褒尚论道》荣获第2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和第22届上海“白玉兰奖”;电视纪录片《晋中抗战记忆》被中国视协评为纪念抗战全纪录最佳系列报道奖;电影《警界无声》《血色西峪》《好人常慧珍》在央视6套播出;晋剧《王家大院》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得到了国内戏剧界和文化部等部委的高度赞扬;农村现实题材舞台剧目《暖冬》《第一书记日记》正在创作中,预计将在今年10月搬上银幕和舞台。这些文艺作品更好地传播了正能量,引导了社会新风尚,扩大了晋中影响力。茶路万里·弦歌千年2017晋中乔家大院新年交响音乐会、锦绣百草坡炫彩灯光展、“两节”群众文化活动、“爱上晋中”主题十大系列文化活动等通过市场化运作,极大地丰富了全市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下一步,晋中市将围绕建设“世界晋商文化复兴地、中国休闲养心目的地、山西创意产业新高地”的目标定位,按照“两心、四带、十园”空间布局,突出市城区主中心和平遥副中心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出版传媒、影视服务、工艺美术、特色饮食、中药技艺、文化培训、文博会展等10个优势和潜力产业,建设10大特色文化园区,形成晋中西部晋商文化、东部红色文化、南部休闲文化、北部养心文化四条产业带,做大做强晋中文化产业,在“挺进全省第一方阵”的晋中战役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组稿:晋中市委宣传部
组版:苗武军 张 谦

(原标题:把晋中文化产业打造成引领转型的支柱产业)

netease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