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书香竹韵处处景—濛桥村发展竹文化旅游小记

  报道组 胡江平 钱李源 通讯员 吴丽娟 吴可嘉

  1月9日清早,常山县大桥头乡濛桥村党支部书记姜小平、村民主任张小利就来到村委会,商量竹筏漂流项目移交事宜。该项目原由村集体经营,本月11日村里要和杭州客商签约,由其投资并负责项目的后续经营和开发。

  濛桥村的竹筏漂流2015年10月开业,至今不过1年多,却获得了工商资本的青睐。姜小平说,除了项目本身的前景,客商更看重的是,近两年来村里发展以竹文化旅游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所形成的浓厚氛围。

  古航道里竹筏漂

  一溪清水、一片竹筏,两岸的青山、古树、翠竹、如画村落从眼前划过。57岁的艄公张志龙说,冬季人不多,夏秋时节每到周末都是人山人海,26只竹筏一刻不闲,他曾有半天撑了6趟筏的纪录,而村里像他这样的艄公有100多位。

  濛桥村紧依芳村溪,古航道建于唐、兴于宋,竹筏一直都是村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通村公路修建,才逐渐淡出。“近些年,县里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我们濛桥人也动了心,最终把目光投向了竹筏漂流。”张小利说,村里九成以上男丁都会撑筏,发展竹筏漂流,不但把濛桥的山水资源和传统技艺有效利用起来,也让更多村民可以参与进来,在家门口增收。

  在没有资本投资的情况下,濛桥人决定先干起来。通过整合美丽乡村、“五水共治”等项目,投入130万元疏通河道、兴建码头、编制竹筏,建成常山首个竹筏漂流项目。一年多时间,吸引游客3万人次,带动村民新开农家乐5家,发展民宿床位80余张。

  竹韵悠悠书香浓

  在村中赤山桥下,10多名工人正配合挖机用河道中掘出的砂石垫高河滩。

  这是村里正在实施的“竹韵慢道”项目,沿河建亲水慢道,鹅卵石铺地,毛竹竿做栏,岸边又是竹林,将建成今年一处新景点。

  漫步濛桥村,竹文化旅游的元素不时显现。村口的标志牌是竖着的竹筏,门前的小花坛由竹板围起,围墙不用砖石而用竹篱笆,墙上更是竹韵悠悠——“竹林七贤”“传统竹制品编制”“竹海胜景”……一幅幅以竹文化为背景的墙绘,令人目不暇接。

  “别看我们是山村,文化人却不少,全村3100余人,老师就有60多位。”姜小平说,漂流项目成功实施后,村里打算整体打造景区,就此问计村民,“秀才”们发挥了大作用。村庄要有长远发展,休闲项目之外,还需文化底蕴,濛桥有1.1万亩山林,60%以上种的是毛竹,大伙商定下“书香流芳、竹韵濛桥”的发展目标,全村围绕“竹”字做文章,打造竹文化主题公园。

  眼下,濛桥村共建有各类竹制景观小品100余处,绘有竹文化墙画20余幅。下一步,村里还要建竹文化展览馆,把老家什、老篾匠都请进去,目前已在流转土地。

  “红竿精神”添动力

  在漂流终点,艄公张玉良上岸后,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去登记。“我是党员,这一筏是为村里撑的。”他告诉笔者,为支持村里搞建设,10来个老党员自发组成了“红色竹筏先锋队”,每月义务撑一筏,所得酬劳直接纳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去年以来,先锋队已为村集体增收3000多元。

  姜小平坦言,搞乡村旅游,起先村民并不理解和支持。怎么办?濛桥村结合常山县委组织开展的“金钉子”党组织创建活动,以党建促发展,从党员入手,开展比谋划、比办法、比干劲、比业绩、比形象的“五比亮剑”行动,逐步形成了“一竿子学到底、一竿子创到底、一竿子撑到底、一竿子帮到底、一竿子富到底”的“红竿精神”。

  党员“跑”起来,群众自然跟上来。通过党建带妇建,村中妇女组建巾帼特色服务团,投身庭院整治、卫生保洁等工作;80多岁的张发强,重拾制筏老手艺,不但亲自为村里编制竹筏,还带起了徒弟谋长远;经营小超市的张国兴自费2万余元,将门前的废旧机埠改造成竹围栏观景台。

  “种种变化,让濛桥从曾经的后进薄弱村,成为2016年常山县‘金钉子’党组织创建村。”大桥头乡党委书记杨力军说,从目前的考核结果看,濛桥村在全县15个创建村中位列前茅。

书香竹韵处处景—濛桥村发展竹文化旅游小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