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世界军事》刊文: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真正原因

《世界军事》刊文: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真正原因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黎民 摄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空战60年祭:英雄远去的背影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中的“秘事、大事”
《解读抗美援朝战争》:重要战役战斗解读
揭秘:抗美援朝第一役美军败退的真正原因

本文原载于《世界军事》2011年第1期,作者尘夫,编辑李雷。

现下的军迷实在是太牛了,骨灰级的发烧友们,侃起武器来一套一套的,聊起战例来一篇一篇的,常常让许多穿着军装的人也自叹不如。但军迷就是军迷,他们与真正的军人之间 注意!这里说的是真正的军人 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本质上的差别。差别在哪里呢?借用老电影里的一句台词:“你的,军人的不是,战术的不懂”。出现在这句话里的,是一个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战术。

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问题

战术是个啥玩意儿

翻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战术的定义很简单:指导战斗的方法。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上的定义几乎一模一样:进行战斗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原则以及兵力部署,协同动作、战斗指挥,战斗行动的方法和各种保障的措施。

说得都很好。

有个名人,叫赵括,翻了很多书去学战术,觉得自己很明白,但一打仗,发现没有比自己更糊涂的人了,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成语:纸上谈兵。

看来,光靠书本上的东西还是不行。

为什么呢?

传说,一个晴朗的月夜,著名的无藏尼要求佛教禅宗的六祖惠能讲经。六祖答曰:我不识字,你先把经文给我读一遍,或许我能给你讲清楚。尼姑不解:连字都不识,怎么给我解经呢?惠能抬手一指月亮:看见没有,佛理好比月亮,经文如同手指,顺着手指可以看到月亮,但手指并不是月亮。

战术和佛理一样,书本只是寻找战术的手指头,但学通战术还得自己琢磨。一个字:悟。

说到战术,一百个人有一百个说法。谁也不敢说比谁更明白。所以在这里不敢用讲战术或说战术做题目,只好用了个老陕的土语 谝。

个人比较喜欢金庸小说中黄蓉的说法。

郭芙和武氏兄弟、杨过一起去偷看她妈黄蓉传授鲁长老打狗棒法,觉得鲁长老使得一点都不好看,也没啥玩意儿。黄蓉就说了,那好,我就绊倒小狗一跤。郭芙想:你棍一来,我就跳,你绊不到。没想到,黄蓉的棍不是扫地棍,而是离地半尺,正好把她绊倒了。郭芙不服,又和武氏兄弟3人手臂相勾铆在一起扎马步,心想这样就稳如泰山,一根棍子无论如何是打不倒3个人的。但棍子却直奔面门而来,3人赶忙往后仰躲,一躲,下盘松动,黄蓉回过来一扫,没有个不倒的。郭芙说她妈在骗人,黄蓉答:你说我骗人,我就是骗人,武功里面十招有九招是骗人的。能把高手骗倒,那就是胜了。像你爹的降龙十八掌,有几个人能练会?

黄蓉她爹叫黄老邪,黄蓉的论调也透着一股邪劲,虽然不是直接说战术,但意思是相通的。

我喜欢这个论调,它直接,好懂。

两个人打架,有力气拼力气,没力气拼“武功”;敌我交战,有装备拼装备,没装备就得拼战术。

战术的作用有多大

小时候,对抗美援朝很好奇:志愿军怎么就打赢了呢?最早的答案在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里,就3个字:“不怕死”!后来,上了军校,从一个军校到另一个军校,知道了美国人的本钱有多厚,懂得了光靠“不怕死”肯定不行,否则几十上百万的义和团为什么打不过区区万把人的八国联军?于是,这个认识就松动了。

可真正的答案究竟在哪里呢?

18年前,看到一本新书,军事科学院主编的《抗美援朝战争史》,还没翻开呢,封面就让我眼前一亮。这张略显模糊的老照片让我(而且我相信会让每一个真正的军人)由衷地赞叹照片上的那支军队。我觉得醍醐灌顶,一下子就明白为什么志愿军会在朝鲜打赢了美军。

看看这张照片,上面有将近40位军人,整整一个加强排,他们展开的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排进攻队形。每3人组成一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形成前三角或后三角冲锋队型;整个队型疏密有致,整体疏开,避免密集火力的杀伤,前后呼应,以保证冲击的连续性;所有的战士都是低姿、快速冲击的姿态。照片左下角,一门60迫击炮作为上级加强的主要支援火力,配置在山脚的断崖下,那是敌方直射火力的死角,相对安全,同时曲射的迫击炮弹,又可以超越断崖轰击据守在山头的敌人,炮阵地左侧更加隐蔽的位置,还有一名士兵,应该是迫击炮的弹药手,迫击炮弹放在这里,相当安全。照片的右下角,似乎是一个机枪阵地,一个低矮的土坎再加上积雪,形成了天然的机枪掩体,掩体前没有大树,也没有稀疏的灌木,射界开阔。机枪阵地右侧的灌木丛中,隐蔽着一位匍匐的士兵,这可能是一位特等射手,专门负责狙杀对方指挥官或机枪射手。迫击炮和机枪阵地之间的树丛后,是指挥员的位置,这里便于观察整个战场的情况,又隐蔽安全,距离迫击炮和机枪阵地只有十几米,可以随时指挥控制所有的重火力

盯住照片,展开想像:照片上看不到的右侧的山坡上,会不会还有一个同样完美的排进攻队形?两个排进攻队形之后不远的隐蔽处,是连指挥所吧?也许,还有作为连预备队的另一个排吧

透过这张照片,看到的是一支具有高度战术素养的军队,这样的军队加上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所形成的战斗力,足以压倒一切敌人。

物质的力量只能以物质消灭,但在战争中,物质的力量并不是简单的静态比较。物质的力量、运用物质力量的能力、包括精神的能力在内,一同构成了战场上的动态力量对比,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当一支军队以他们压倒一切的战斗精神,和超乎寻常的力量运用能力,战胜了物质力量空前强大的敌手时,给人类留下的将是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史诗。

抗美援朝战争,就是这样一部史诗。

在细节当中品战术

还说《谁是最可爱的人》,因为这篇文章,差不多人人都知道松骨峰战斗。但如果要问:这一仗是谁指挥的?怎么指挥的?为什么一个连能把成团成师的美国兵挡住?大多数人没去细想这些问题。

打这一仗的,是志愿军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指挥员是连长戴如玉。那时候的连排长,都是解放战争之前,甚至抗日战争初期入伍的老兵,身经百战。一上阵地,看到脚下低矮的秃山包和对手一眼望不到头的汽车、坦克、大炮。这些人一下子就能明白,自己接受的是什么性质的战斗任务了。说白了,就是死战。但死战也不一定就能拖住敌人,等到主力赶来。

戴如玉采用的是“添油战术”。把全连分成4个战斗小组,陆续投入战斗。他带第一小组,指导员带第二小组,副连长、副指导员分别带第三、第四小组。按说,“添油战术”是兵家大忌,打仗最忌分兵,但是当时的情况又不得不分,只有分,才能把时间拖下来。你想:以美国人的兵力、火力,如果所有的人都上去,一下子就打光了,下面的时间怎么办?这就是战术。当然,这样的仗能打下去,一个前提就是大家都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否则,这一仗肯定打不下来。合理地使用勇敢精神和进行兵力配置,就是这次著名战斗所运用的战术。

战斗的结果是,整个阻击一共打了8个多小时,也就是说,4个小组,差不多等于每小组打了2个小时。生死关头,对手也下了血本,飞机、坦克、大炮都用上了,而且后续部队源源不断。最后一次冲击,出动了32架飞机、18辆坦克,还有几十门榴弹炮,但是没有拿下山头。如果不分兵,一连人在这种情况之下打这么长时间是不可想像的。

不知你在读这次战斗的时候,是不是也读到了这些细节。战术大多是不会明白写出来的,读一场战争、一个战役、一次战斗,就要深入到细节之中,品味这些细节,然后才能悟到战术是个什么玩意儿。军迷中有装备发烧友,有战史发烧友,但却很少有战术发烧友,原因就在这里。大家很少有接近战场环境的条件,找不到真正有用的可资研究战术的细节。

《世界军事》刊文: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真正原因

影视作品《亮剑》中的李云龙

李云龙们

过去,我们的文艺作品里对军人的塑造是包含有战术在的。比如《渡江侦察记》《奇袭》这样的电影,特别是《地道战》《地雷战》,它们本身就是军教片。但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文艺作品中的军人形象往道德完人上走了。他们是一个完美的人,但不再是一个优秀的军人了。为什么呢,缺少了军人特有内涵的描写。说白了,就是这些军人都没有战术了。直到李云龙出现。李云龙在剧中的评价就是“打仗点子多”。点子多,说得再清楚一些,就是战术方法多、战术灵活。

有人看完《亮剑》后说,李云龙这个人确实不错,但这样的人在解放军里应该是极典型的,是少数派。但我认为恰恰相反。从解放军的历史来看,为什么一直是极劣势,却一直能打赢,甚至是在各个战场上势如破竹?从我个人与老军人的接触看,我甚至觉得他们个个都是李云龙。解放军的战斗力当然要来自于这支军队的正义属性,具体地说,还有支部建在连上等具体的武装办法,再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战术意识渗透到了所有骨干人员的骨子里了,组织这支军队的核心,就是一伙子李云龙们。

上个世纪60年代,我很小的时候,家就搬到了干休所。那时候,我们一帮小孩野呀,到了天黑,家里大人找不到人在哪里,肉嗓子也喊不回去。怎么办?一天晚上,一群孩子们玩得正高兴,突然听到小广场上有人点了一挂鞭炮。那年月,不年不节的上哪里能找到放鞭炮的?赶紧去看热闹,刚跑过去,就被父亲拧着耳朵带回了家。

这个故事给我印象深刻。父亲他们那一代军人已经把战术意识深入到骨头里了,不光是在战场上“耍花招”,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就跟李云龙似的,打仗他攻山头,搞对象也当成攻山头。

父亲是1937年参军的,当时的干休所里一共7户人家,有4户是老红军,父亲是资历最浅的,而且他并不是一线作战人员,是干后勤的。1955年授衔,不过是个小小的校官。我仔细看过父亲获得的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都是三级的,也就是最低一级的。独立自由勋章的编号是两万多号,解放勋章是三万多号,这意味着像他这样的人,在当时的解放军序列里至少有两三万人。

可见,那个时候,解放军里到处都是李云龙。

战术的本质是什么

无论是国军、日军,还是美军,在与解放军交手的时候,都爱抱怨说:解放军打仗不正规。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抱怨?就是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在解放军面前用不上,而解放军却创造了许多属于自己的优势。甚至可以说,解放军的胜利史就是他们把很多看起来根本不存在的优势都无限扩大的历史。

还说抗美援朝,为什么第一次、第二次战役打得那么漂亮?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国人根本不相信中国人会去参战。而志愿军一过江后就立即投入战斗,这就相当于把自己战术上的突然性给最大化了。在一般的作战中,突然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制胜因素。

李奇微在他的回忆录里,记录了云山战斗的一个细节,“中国人对云山西面第8骑兵团第3营的进攻,达成了最令人震惊的突然性”。当时,这个第3营配置在南永河上一座桥的北端,但是志愿军却绕到桥南头来了,他们以为是南朝鲜人呢,队伍到了指挥所对面时,突然停下来,一个干部狠吹了一声军号,大家就开始用轻武器和手榴弹向指挥所发起攻击。电影《奇袭》里讲了一个差不多一样的故事,也是志愿军兜到敌人背后炸桥的故事,电影里面叫康平桥,侦察连长叫方勇,实际中这座桥叫武陵桥,方勇的原型叫张魁印,是38军的侦察科长,都是最大限度地创造突然性。

说到《奇袭》,大家又会想到《奇袭白虎团》,这是金城战役的一次战斗。金城战役时,有500多人潜伏在敌人前沿一两百米的地方,然后突然发起战斗。但是你让美国人这么干,是傻子他也不会干。因为这种大规模潜伏的危险系数太大了。可志愿军就得这样,美军的火力太密太强了,如果你按照正常的1000米进入冲击出发阵地,400米冲锋,人早就没了。

针对不同的环境和对手,采用不同的办法,这就是战术的本质了。

同样的方法,不是你想用就能用的,不是别人可以用,你就能用。在国防大学教书的时候,学校来了一位新任的副校长,中将军衔,抗美援朝时曾是团的作战参谋,常爱出题考大家。有一回,他问大家:如果2次冲锋都被打下来,之后怎么办?大家七嘴八舌,用夜暗、组织尖刀战斗队、组织重火力,好多种方法。没想到,副校长笑笑说,首先应该考虑换条冲击道路了。为什么呢?因为两次冲锋过后,战友的尸体都还在通路上呢,再上来的人,看着一地尸体,腿肚子都朝前了,还怎么打?老将军的话没错,上了战场,谁都会害怕。但要是拿松骨峰战斗来对比,又似乎站不住脚。所以,战术的运用,是要看实际情况来处理,没有一定之规的。战术只能是一种意识,但不能是一个套路。

有些人在和平时代也能领略到战术的妙处,能把战术运用到社会生活,甚至是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这种人就是天才。

netease

猜你喜欢